人物簡介:胡三清,我校計算機學院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神經科學、人工智能及信號處理。浙江省特聘教授。獲香港中文大學、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獲得雙博士學位,在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和梅奧醫學院(全球排名第二)進行雙博士后研究,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BCAS、IEEE Transactions on SMC-Part B、Neurocomputing等四大國際期刊副主編,IEEE高級會員。在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19份國際期刊擔任審稿人,在國際期刊及會議發表60多篇文章,其中長文13篇。

之前,單純地以為計算機專業不外乎就是與IT界的密不可分,而此次采訪,讓記者深刻地感受到科研的神秘與魅力……
求真:科研之路充滿質疑和挑戰
步入胡三清教授的辦公室,赫然映入眼簾的是擺放在黑色沙發椅上的一個機械儀器,對其充滿好奇之際,胡三清興致盎然地與記者介紹起了它——下肢關節康復器。通過介紹我們了解到,該儀器主要應用于由胡三清團隊主持的省重大科技項目——基于BCI(腦機交互)技術的主動式肢體康復系統研究。此項目的研究成果為因中風而導致肢體不同程度癱瘓的病人進行活動能力的康復提供了嶄新的科學技術支持。
生活中,除了通過語言可以進行交流,Body Language同樣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交流途徑,因為這些無聲信息也在傳達著當事人的狀態或是意愿。然而,并不是只有我們的面部表情或行為動作才有表現欲,胡三清告訴記者:“人體多處都是存在傳感信號的,比如說頭部、耳部等,但并非所有部位發出的信號都是有用的。”這就好比是一棵果樹,在其開花之前,莊稼人都會修剪枝干,給新芽的生長騰出足夠的空間,以避免其過度沉重而影響了果實的生長。去除一些無用的、干擾的信號(如參考信號),得到更干凈、清晰的信號,對于腦電信號分析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參考信號的去除是腦電信號運用以來一個公開了幾十年的技術難題)。該項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去除參考信號后獲得病人清晰的活動意識,并利用下肢關節康復器,幫助他們運動,并在長期的外界幫助中形成自身的慣性運動,即使是假肢也可在接受信號驅動下進行,從而幫助恢復其活動能力。
目前,胡三清和他的團隊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正在成功實現其目標。此項目直接與浙江省中醫院合作,其現實意義是將在醫療康復領域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此項研究成果在該領域亦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腦電信號中參考信號的辨識與去除成果在國際社會中更是史無前例。
社會進步是在不斷改變中形成的,而改變即源自不安于現狀,因為總有“不安分”的人來努力改變現狀,胡三清便是其中代表之一。在長期計算過程中,他發現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蘭夫·格蘭杰提出的因果關系(格蘭杰獲得諾貝爾獎的三大貢獻之一)并不是真正的因果關系。胡三清不僅發現了其問題所在,并且利用大量的例子進行闡釋,指出目前公認的因果關系的致命缺陷,并給出了更合理、更準確的因果關系表述。
由于任何領域都存在著因果關系,其用處十分廣泛,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將受之影響,在經濟領域尤其是股票市場,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價值,對于分析股市、預知股票走向都將產生重大意義。該篇關于新的因果關系的方法共16頁的論文已是呼之欲出。對于此項研究,他表示:“我還是更看重實際效果,我們也一直在進行著實驗。我期待論文發表后可以跟更多的人進行交流討論。”在可預見的未來,胡三清的研究成果將會以“重磅炸彈”的形式引起社會的巨大反響。
探索:新環境,新團隊,亦有新成果
作為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申博授權學科負責人,胡三清總是身處于紛繁復雜的研究工作中。加入杭電的時間雖不長,可他一直都在為杭電的科研事業辛勞奔走著。
2010年11月26日至27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清華大學承辦的2010年“首屆中國腦—機接口比賽”在清華大學舉行。胡三清作為領隊,帶領孔萬增、張建海、楊昆等青年教師為研究骨干的腦機交互與認知計算研究團隊參加比賽,并獲得第五名的良好成績。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即在人腦與外部設備建立起連接通路,從而實現用大腦意識去控制外部設備。經組委會初選后,我校與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浙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以及澳門大學和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等17支高校代表隊參加比賽。在“心想事成”環節的精彩展示中,我校代表隊作為現場展示的5支代表隊之一,展示了用腦電波來控制虛擬小車運動的場面,在采用控制難度較大的運動想象范圍情況下,發揮了較好的水平,獲得在場專家學者的好評。我校參賽隊參加的自動車控制項目,共有14支參賽隊伍參加,是3個參賽項目中參賽隊伍最多的一組。這累累碩果的采擷都歸功于他及其團隊的付出與努力。
當被問及其目前工作的重心是什么,胡三清表示現在他最大的目標就是根據腦電信號分析,尋找到合適的方法,將26個字母利用主動式的方法想象出來,徹底顛覆傳統的被動式視覺刺激誘發電位,即P300。不是以閃爍的方式,而是無需外界刺激,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腦袋中想什么,電腦就顯示什么。這兩種方式的不同就好比眼淚和眼藥水的關系,同是一種液體外泄的方式,眼藥水是外部內容的灌入,而眼淚則是人體內在受到刺激后,一種主動的生理反應,更真實地表達了人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從腦電波控制小車的成果經驗來看,這項研究成功的機率十分高,只需一個發射器和接收器,好比天線寶寶那樣,將儀器置于腦部便可進行信息的傳遞,而不再需要多余的載體。該成果未來將會有巨大的發展前景,例如制造無人駕駛的模型飛機,如果發生火災,在人腦意識的控制下,飛機將會去到任何角落,進行營救,不僅營救人員無需冒著生命危險,也可大大提高營救的效率和成功率。這也就意味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將產生巨大的改變。在該項研究中,從軟件到硬件均屬我校團隊所有,目前胡三清團隊正全心全意撲在搭建平臺的工作上,一旦資金、設備、人員等條件成熟,研究便能正式步入正軌。
現在,胡三清和他的團隊即將用理論和實踐來證實,“心想事成”不再只是一種傳說。談及此項研究,胡三清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而記者卻已深深地感受到科學的妙不可言。
敬業:勤勉付出,一路收獲
自2002年前往美國求學,直至去年才回國的胡三清,談及整整八年客居美國的學習生活,感慨道:“我們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眾所周知,美國電子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尤其以世界電子信息高度密集中心——硅谷揚名世界,除卻良好的外部條件,異常激烈的競爭讓胡三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期間,憑借優異的科研表現和不懈的鉆研精神,他作為四個主持之一如愿贏得了美國國家衛生院(NIH)自然基金158萬美元,在五年時間里和其余三位同事共同主持“根據腦電信號分析來預測癲癇病人的發病時間”,以提前做好病人發病的應對措施。
生為林木,當以欣欣而向榮;生為幽草,當以萋萋而搖綠。作為計算機學院申博授權學科帶頭人,其責任之重大可見一斑。每個工作日的早晨,胡三清在送完孩子上學后,7點多就來到辦公室,開始一天忙碌的工作。除了開設面對大三學生的《數據挖掘》課程,其余時間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院的學科建設中,爭分奪秒,每周主持團隊學術討論會,只為了提高本院的科研綜合競爭力。此外,為了得到更有利的科研條件支持,胡三清正集中精力準備明年的“國家杰出青年”申請。在研究生教育中,他始終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一方面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編程能力,另一方面則偏重算法研究和精品文章的寫作。為此,胡三清特別提到:“目前國家的發展空間已然擴大,發展潛力也是顯而易見的,且人力資源豐富,但國內急功近利的現象比較明顯。論文方面,應該更多地追求含金量高的文章,而非數目的盲目累加。”胡三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比如加大開展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力度,加強“2+2”精品課程的建設,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等。
胡三清對于國內外形勢的敏銳分析,以及其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和高度集中的鉆研精神,必將帶來意想不到的科技成果。在科研這條上下求索的道路上,他將堅持到底!(陳彩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