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數據庫最新統計結果,我校計算機學院近期有多篇論文入選全球TOP1%高被引論文。
人工智能系統理論與應用技術團隊秦飛巍教授指導的發表在《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期刊上的學術論文“SCKansformer: Fine-grained classification of bone marrow cells via Kansformer backbone and hierarchical attention mechanisms”近日入選ESI全球TOP1%高被引論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2021級本科生陳一飛,該論文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深圳大數據研究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浙江醫院合作完成,指導老師秦飛巍教授為通訊作者。該論文還被KAN網絡的發明者,麻省理工學院的Wojciech Matusik和Max Tegmark教授等在KAN 2.0論文里引用并正面評價。

惡性腫瘤(如急性白血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上升。臨床上,醫院依靠外周血和骨髓涂片的細胞學檢查來診斷惡性腫瘤,準確的血細胞計數至關重要。現有的自動化方法在處理高維顯微圖像數據時面臨特征表達能力低、可解釋性差以及特征提取冗余等問題。論文提出了一種用于骨髓血細胞的新型細粒度分類模型SCKansformer,該模型解決了上述問題,并提高了分類的準確性和效率。該模型集成了Kansformer編碼器、SCConv編碼器和全局-局部注意力編碼器:Kansformer編碼器用KAN替代傳統的MLP層,提高了非線性特征表示能力和可解釋性;SCConv編碼器通過空間和通道重建單元增強了特征表示并減少了冗余;全局-局部注意力編碼器結合了多頭自注意力機制和局部部分模塊,以捕獲全局和局部特征。
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創新團隊陳婧副教授第一作者發表在TOP期刊《Neural Networks》上學術論文“Bilinear Spatiotemporal Fusion Network: An efficient approach for traffic flow prediction”近日入選ESI全球TOP1%高被引論文。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均為陳婧老師,共同作者包括計算機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潘時祥,計算機學院彭偉民老師和中國計量大學許文強老師。
論文提出了交通流預測的雙線性時空融合網絡(BLSTF),旨在解決模型日益復雜但效果提升有限的問題。該模型結構簡潔、效率高、易部署,在精度、效率和可解釋性之間取得了優異平衡,展現出巨大的工程應用潛力。

自發表以來,BLSTF在智能交通與時空建模領域產生了持續影響,已被多篇后續研究作為代表性基線模型納入對比,并獲得積極評價。學界普遍認為,該工作與6G智能交通控制系統、統一時空模型、注意力網絡等先進模型并列,在效率與可解釋性的權衡以及適用場景清晰度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被廣泛視為面向規則交通場景的高效時空預測基線之一。
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創新團隊徐海濤教授在國際期刊《Appl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上發表的論文“Highlight Removal from A Single Grayscale Image Using Attentive GAN”近日入選ESI全球TOP1%高被引論文。論文第一作者為徐海濤老師,通訊作者為團隊陳婧老師,共同作者還有計算機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李強。
論文自主構建了包含高光/漫反射配對樣本的灰度高光圖像數據集,為相關領域提供了系統完備的基準數據。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在峰值信噪比、結構相似性和均方誤差等指標上均明顯優于傳統單幅圖像高光去除算法及多種典型方法,能夠生成高質量、低偽影的無高光圖像。

自發表以來,該成果在圖像高光去除、圖像預處理、光場成像、火焰分割、電磁成像等多個視覺相關方向產生了持續影響,已被眾多后續研究工作引用和對比,在高光去除及相關反射抑制任務中被視為代表性方法之一。相關文獻在介紹高光/反射去除、圖像增強與生成對抗網絡應用時,多次將該工作作為重要參考或基線模型加以討論;充分說明了該成果在國際學界的認可度和傳播度。
值得一提的是,陳婧老師在2025年里有8篇學術論文入選高被引,熱點論文1篇,均為一作或通訊作者,其成果主要涉及大場景下視覺感知、理解與分析。解決了復雜環境中自然光線變化、超遠距離小目標多尺度檢測、車身/車燈反光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視覺語義理解與時空建模。另悉截至目前,2025年計算機學院共有37篇論文入選高被引,2篇論文入選熱點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