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
人物簡介:徐銘恩,生命信息與儀器工程學院教授、博導,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副理事長,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新世紀151人才”。研究領域包括生物3D打印、再生和移植醫學、藥物篩選技術等領域;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中國博士后基金一等1項、省部級和企業項目10余項,參與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香港聯合基金等多項國際合作項目。在《Biomaterials》等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40余篇,獲發明專利5項。主講本科和研究生課程5門、國際化品牌課程1門,5年學評教總成績排名學院第一,獲優秀班主任4次,2013年獲校“十佳教師”榮譽稱號。

打開電腦,找出一個腎三維模型,按下啟動鍵,與電腦相連的打印機噴頭擠出含有細胞的水凝膠來,一層置于另一層之上,不到一個小時,一個腎就被“打印”出來了……這不是科幻電影,這臺神奇的打印機真實存在。
今年8月,徐銘恩教授團隊召開項目鑒定會,發布了國內首款可打印生物材料和活細胞的3D打印機。當天,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浙江日報等180余家主流新聞媒體對此次鑒定會進行了報道。國際頂級期刊Biomaterials更是將徐銘恩團隊在細胞3D打印方向的研究評價為本領域最高水平。
使用“3D”打印活細胞的魔法師
徐銘恩很忙。
當天,他剛從杭州蕭山的一家合作企業里趕回來,接受完采訪后還要給學生作一場關于3D打印技術的講座。
采訪是在他實驗室旁邊的簡易會議廳里進行的,里頭還放著已經打印好的肝、肺、耳朵等模型。“這些都是Regenovo打印出來的”,徐銘恩介紹到。
“Regenovo”就是徐銘恩團隊研制的生物3D打印機的名字。它不僅實現了無菌條件下的生物材料和細胞的3D打印,而且新型的溫控單元和打印噴頭設計,能夠支持從-5℃到260℃熔融的多種生物材料打印,打印出的細胞存活率在90%以上。
盡管Regenovo“武藝”高超,但徐銘恩坦言,真要按需打印活體器官還得15到20年時間。前方路很漫長,或許還很費力,但徐銘恩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早在2005年,還在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生物制造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的徐銘恩,就開始著手研究生物3D打印,到今年8月份成功研制出Regenovo,已走過8個年頭。這一路,走的并不順當。研究初期,細胞死亡率很高,約90%的細胞都無法存活,后來細胞存活率大幅度提高了,但打印出來的結構又堅持不了一個星期。“一直到2006年6月份才解決了這些問題。”
2009年,團隊遭遇資金問題,一時間工作難以繼續開展。但徐銘恩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目前150個需要移植器官的患者當中,只有一人能幸運地等到器官,如果生物3D打印研發成熟并投入到醫學臨床的話,能有效緩解甚至消除器官供體短缺的問題,這非常有意義。”
一路困難相伴,一路闖關克服,徐銘恩很是淡定從容。熟悉他的人都說“徐老師一身正能量”。問及原因,徐銘恩略加思索,“我還沒確切想過這個問題,應該是一直以來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感覺很幸福、很充實,所以人也會處于一個最佳狀態。”他語調柔和,聲音溫潤醇厚。
且試且行,總有柳暗花明時。在研究生物3D打印技術的路途中,徐銘恩團隊積累下一些技術。通過將其中部分技術產業化,團隊擺脫了資金短缺的困窘。“我們最終要做的是人工器官,在這個過程中要腳踏實地,正視眼前的困難,但原則是必須在生物3D打印這個框架下。否則,趨時近利,忘了我們最初的方向就沒什么意義了。”
“目標明確、堅定不移”,當問到對導師的印象時,徐銘恩的研究生周青青不加思索地說出這兩個詞。“堅定很有好處,如果每天東走一下,西走一下,那很可能一直在做無用功。相反,確定好目標,慢慢地朝著目標前行,從容一些,最后也會走得更遠一些”,徐銘恩如是說。
學術功力深厚的理想導師
徐銘恩也跟他的學生談堅持,這時的他更像是一個青年導師。“有些時候就是差最后那么一下,就能夠挺過來,但是很多人往往考慮得過多,走不下去。青年應該有理想,不要太短視。有些學生一聽說哪個專業好找工作,就圍繞這個做相關準備,可能短期內會看見成效,但不容易走得長遠。”
徐銘恩談起一個學生在舅舅病逝后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前我問他為什么讀研究生,他說是為了賺錢,經歷這件事情后,我在開導他的時候提到如果自己做的技術有朝一日可以幫助更多人免遭這些痛苦,他一下子就有所感悟了。”此后,這名學生的工作動力、投入程度和堅韌度都大為改進,能獨立進行一些比較重要的任務,并且出色地完成。“立志,立一個美好的志向,對他們的成長大有幫助。”
顯然,徐銘恩對培養學生有一套自己的理念。他對學生“頗為嚴苛”,要求學生在學習和實驗中回歸自我,有獨立的思考。“我不希望學生習慣性地跟著老師走;最好是學生在一個階段后能過來跟我聊問題、聊自己的想法和點子,我再來幫他完善。這樣或許起點有些低,但最終能幫助他們取得更大的進步。”“很多事情按照原初的路子來走,好像是傻了一點,但回過頭看,卻是走得最踏實、最穩健的”,徐銘恩補充到。
嚴苛歸嚴苛,徐銘恩在學生群體里可不是一般地受歡迎。他講授的“生命科學導論課”連續多年被學生評為最好的公選課之一。“能幸運地選上這門課實在不容易,太多人選了。”他的另一個研究生石然講了這樣一件事情:住她隔壁宿舍的一個學生去年選修了“生命科學導論課”后,今年又去旁聽了。“接地氣!能將枯燥的知識與有趣的實例相結合,想不感興趣都難!”
能將一門課上得如此“出神入化”,這與徐銘恩廣泛的興趣和多學科背景密不可分。徐銘恩1995年考入浙江大學,獲藥學學士和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在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又轉赴美國爵碩大學機械系“計算機輔助組織工程實驗室”做訪問學者。一路走來,徐銘恩對生命科學、醫學、機械、材料、儀器等各個領域都有涉獵;翻閱他的發明專利和歷年所發表的論文,可以發現他對各個領域都頗有研究。
“生物3D打印研究也確實要求較復雜的學科背景。如果對別的學科不了解,很多問題就僵在那里動不了;都有所接觸后,就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地想問題,有的時候可以隨手拿來。”因為這樣,他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拓寬學科背景,以便將來能夠慢慢地獨立承擔起這個方向的研究工作。
但并非所有學生都能理解他的一片苦心。有些研究生認為徐銘恩做的東西過于偏研究,不好找工作,徐銘恩也表示學生跟自己在價值觀上存有沖突。“其實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我希望現在的學生多一點理想主義情懷,少一點功利心。”“理想會讓人走得更遠,也不容易受挫。”這是徐銘恩經常跟學生講的一句話。
“見眾生”是事業發展的最終動力
“理想”、“理想主義”是徐銘恩在接受采訪時提及次數最多的詞。在研究生物3D打印技術的過程中,徐銘恩一路向前不言棄,也正是因為他心懷美好理想,“我們不會因為一些短期困難或挫折就停下來。即使我們這一代人走不到目的地,但是積累下來的經驗技術可以幫助下一代人繼續前行。人最終的事業動力還是來自于‘見眾生’,看到自己的技術幫助到很多人,這最有成就感。”
“見眾生”,電影《一代宗師》中用來評價習武之人的最高境界,寓意在見了自己、見了天地后,用自身人格武德去感染他人。徐銘恩斟酌后用這個詞,并非故作姿態、空洞夸張。2006年,徐銘恩博士后出站的第一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同年,又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而后在課題上又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成功沒有帶來持久的幸福和滿足感,困境又時時縈繞心頭。
將近一個月里,他一直處于迷惘當中。那時的他還翻閱了大量先賢和宗教典籍以尋求答案。“就是目標太短期、太狹隘,當只盯著個人得失時,最后很容易陷入迷惘。”回過頭來,徐銘恩如此評價那時的自己。
沉吟了片刻,他繼續說道,“人最終要面對自己,總要有一個支撐的東西。個人的短期追求過于脆弱,要想走得遠,就要有一個建立在自身利益得失之外的遠大抱負。”
2010年,徐銘恩經歷了曾養育過他的親人在醫院用盡最好的技術之后,還是在眼前漸漸冷去的痛楚。同時,這更堅定了他的信念,想法慢慢地外化,投射到更多人身上,升華成一種更純粹、更簡單的情感。理想由此變得具象,“就是做一個技術幫助到更多病人,讓大家更健康,生活得更美好。”
這個技術就是生物3D打印。
今年6月,經民革浙江省委會和學校黨委統戰部協商,徐銘恩作為民革杭電支部主委被選派到省民政廳社會福利與老年服務處擔任副處長一職,為浙江省養老事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而這,與他的理想不謀而合。“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但現在養老的技術含量很低,3D打印等技術可以在老年人的康復和治療中派上大用場。”
掛職期間,徐銘恩的使命感愈發強烈。接受采訪的頭兩天,他到杭州的老年公寓探訪,看到一對老人癱坐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房間里放著他們年輕時的照片,花樣年華、笑得燦爛。“沖擊力很強,所以用技術來幫助老人自理地做一些事情,讓他們去外邊看看,科技讓生命活得更美好,這是很有意思的事。”
現在,徐銘恩的工作和生活已融為一體,有時候一大早出門前跟家人打好招呼下午四點回去,但一忙就忘了時間,經常是晚上八九點才進家門。家人也從一開始的不適應轉為習以為常。“陪家人的時間變得少了,感謝他們的支持和理解。”
采訪中,徐銘恩談到海子的《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一片片白云覆蓋著……”“生活是美好的,生命很寶貴。所以我現在想的就是把事情做得更好,一步步往前推進,離理想更近一步。”
在生物3D打印技術研究這條道路上,徐銘恩一走就是8年,或許還有好幾個8年在前方候著,但他不徐不疾,“知道接下去都要做3D打印的時候,就不著急了,就像一次很長的旅行,堅持和從容很關鍵。”徐銘恩以苦行僧般的修煉,道出了在這個喧囂浮躁的速食時代中,科研工作者應有的態度和修為。(楊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