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聚焦
IMPORTANT NEWS
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專業(yè)2024級學生周杰作為民兵方陣中的一員接受檢閱。
“我們昂首闊步走過長安街,走過的是日新月異的現在,走向的是光明宏大的未來。”作為民兵方陣中的一員,周杰挺拔的身姿,正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精神的生動寫照。“從濟南的冬,到北平的秋。六個月的閱兵訓練,這段時光是刻在心底的勛章,會一直熠熠生輝。”周杰說。

杭電04級校友、杭電西班牙校友聯絡處負責人、西班牙巴塞羅那孔子文化學校校長陳慶,受北京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邀請在現場觀禮,“親臨閱兵現場,國歌奏響時心潮澎湃,徒步方隊鏗鏘邁步、先進裝備列陣經過,每一幕都彰顯祖國底氣與民族精神。先進裝備整齊列陣,鐵甲洪流奔涌向前,不僅是國家實力的象征,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在科技、工業(yè)領域的堅實成果,為和平發(fā)展筑起安全屏障。胸中油然而生為祖國自豪、為未來拼搏的情愫,'國家大事,千萬盡力'正是此情此景的心聲。”陳慶說。


全體在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機關部處中層干部,民主黨派、統(tǒng)戰(zhàn)團體負責人,各二級單位在校師生等集中收看。
作為一名思政老師,范江濤在觀看閱兵后說,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備受屈辱,如今我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讓我們銘記并弘揚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奮力書寫下一個輝煌篇章。
通信工程學院教師李鑫瑤說,作為通信人,我們從電磁頻譜中讀懂了常人看不見的信息化作戰(zhàn)體系。八十年前,通信兵背著電臺穿梭火線;八十年后,我們用算法守護數字戰(zhàn)場。從血染的電報碼到糾錯編碼,變的是技術形態(tài),不變的是通信人的報國初心。
后勤服務中心物業(yè)黨支部書記王術海,震撼于鋼鐵洪流中賡續(xù)的抗戰(zhàn)精神,更深刻體會到“和平發(fā)展、科技強軍”的時代使命。他說,作為高校后勤人,我將以先輩的奉獻精神為指引,將愛國情懷融入校園服務,讓杭電師生在整潔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安心治學、舒心生活。
退休黨務干部周麗娟早早地就守在電視前面,翹首以盼。“今我中華,軍強而不霸,國富而兼濟。以和為貴,以武止戈,守正出新,行穩(wěn)致遠。軍強國富,非止于形,更在于心——民心所向,眾志成城。 ”她說。
機械工程學院本科生王如意對整齊的隊列、先進的武器裝備驚嘆不已。她說,短短數年,我國武器迭代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從曾經的追趕,到如今的部分領先,每一步都凝聚著科研人員的心血,也彰顯著國家的強大實力。
會計學院本科生陳撼在閱兵儀式落下帷幕后激動地說,士兵們鏗鏘的步伐、裝備閃耀的光澤、空中梯隊劃出的弧線,那不僅是壯觀,更是一個民族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底氣,是新時代中國向世界亮出的和平名片 。
馬克思主義學院2024級研究生劉辛亮,現掛職湖州市安吉縣天子湖鎮(zhèn)烏泥坑村第一書記助理,與全村黨員一同觀看了閱兵儀式后說:“當村民們注視著閱兵畫面,臉上洋溢著自豪與驕傲時,我也深深被這種熱烈的氛圍所感染,為祖國的日益強大而倍感榮光。”課堂理論學習與基層實踐歷練相融,讓他更加懂得“使命”的深意。
外國語學院本科生鄭嫻之深感磅礴力量催人奮進,她說,受閱官兵們軍容嚴整、意氣風發(fā),正是這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的人民軍隊,為我們筑起了和平發(fā)展的鋼鐵長城,守護著當下的歲月靜好。
自動化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本科生楊嘉欣觀看閱兵式后激動地說,“我深刻感受到我國國防科技的飛速發(fā)展。這不僅是一次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場向未來的鏗鏘宣示。”
雅湖韻評
威武啊,中國力量
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本科生 馬慶齡
202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舉行。這一天,天安門廣場的每一塊磚石都仿佛在回響歷史的足音。大閱兵,不只是武器的展示、隊列的整齊,更是一場深刻的宣告:我們有覆蓋全球的打擊能力,但只為守護人類共同的和平底線。
閱兵不是炫耀武力,而是對“以武止戈”這一古老智慧的現代詮釋。中國從不主動挑起沖突,但絕不容忍任何對主權與尊嚴的侵犯。東風-5C、東風-61、巨浪-3、驚雷-1……這些大國重器的名字背后,是數十年科技攻堅的沉淀,是完整工業(yè)體系的支撐,更是國家意志的具象化表達。它們的出現,不是為了擴張,而是為了和平;不是為了威脅,而是為了遏制威脅。
此次閱兵,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等新質作戰(zhàn)力量首次公開亮相,標志著我軍已從傳統(tǒng)陸海空三維作戰(zhàn),邁向全域立體、多維融合的現代戰(zhàn)爭形態(tài)。這不僅是軍事結構的升級,更是國家戰(zhàn)略能力的重構。在全球安全格局深刻改變的今天,和平不是被動地祈求,而是需要強大實力來捍衛(wèi)的價值底線。中國用事實證明:和平需要底氣,而底氣來自不可撼動的綜合國力。
尤為動人的是維和部隊方陣經過時,多國領導人集體起身致敬。中國藍盔部隊是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最具穩(wěn)定性的力量之一。他們奔赴戰(zhàn)亂之地,不帶一寸土地的野心,只帶一份守護和平的使命。這種“出而不侵、強而不霸”的實踐,正是中國和平觀的真實寫照。我們不輸出戰(zhàn)爭,也不輸入沖突;我們參與全球治理,但從不謀求霸權。這是一種基于文明自覺的大國倫理。
更令人動容的畫面,是一位位白發(fā)蒼蒼的老戰(zhàn)士在觀禮臺上顫巍巍地舉起右手,敬上一個莊嚴的軍禮。他們的目光與正步走過的新一代軍人交會,仿佛完成了一場跨越八十年的精神交接。網友熱評:“這是您浴血守衛(wèi)的山河!”一句話,道盡滄桑與傳承。先輩以血肉筑長城,今人以科技固金湯。歌聲響起時,不只是感動,更是一種歷史閉環(huán)的完成感——山河無恙,煙火尋常,這正是他們當年舍生忘死所求的“如愿”。
以武止戈,非為征伐,乃為定乾坤;山河無恙,非止于今,更要傳萬代。威武啊,中國力量!
